【Yahoo論壇/劉宜君】愈打炒房、價愈高 問題出在哪?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中央社資料照)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中央社資料照)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央行去年12月宣布實施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今年4月立法院為落實打居住正義,通過房地合一稅2.0版本,調整所得稅法中對於「短期持有」的定義,避免投機客的炒作,以及利用法人的身分來逃稅,且將預售屋納入未來房地合一稅課稅範圍,並自7月1日實施。

然而,政府越努力推動打房政策,房價卻漲破歷史新高,近日出爐的房地產指數顯示,今年第一季全台六都預售新屋房價,較上季或去年同期呈現「雙漲」;若相比前波歷史高峰,除新北市接近歷史高點外,其他五都均出現歷史新高價。

而觀察被稱為「購屋痛苦指數」的「房價所得比」,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房價所得比為9.2倍,換句話說全國民眾平均要不吃不喝超過9年才買得起房。而台北市房價所得比為15.78倍,想買房要不吃不喝16年;新北市、台中市房價所得比分別為12.09倍及10.02倍,需要不吃不喝至少12年及10年才能買房。雖然房價飆高部分原因是國際熱錢湧入,房價、股價與匯率出現「三飆」現象,以及房地合一稅2.0政策尚待發酵外,多少也反映民眾不相信政府是認真打炒房,以至於業者與有能力的消費者持續熱絡房市。

此外,也可以由幾件事觀察到政府對於房價合理化與實踐居住正義的態度,一是當立委針對「公設比合理透明化」提出質詢,表示許多建案公設比超過35%,甚至是52%,官員卻表示「不要去買就好了」、「哪有這種事情,房子這麼多」,儼然另類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雖然公設合理化問題不能立即抑制房價飆漲,但前述回答難讓民眾產生政府打炒房的信任感。

二是當社會輿論與在野黨持續討論囤房稅修法時,內政部就曾發布新聞稿,主張台灣「囤房問題有限」,並批評囤房稅的倡議者「僅依直覺想像恐造成錯誤推論,引發無謂對立與社會成本」;或是近期內政部官員再度表示囤房人數少,問題不嚴重,實施囤房稅會轉嫁為調漲租金,最終會讓租屋者增加負擔。

也許從持有或交易面來看,房屋所有權是朝向首購族流動,但大戶囤房情形的確存在,也是社會觀感的問題,至於會不會轉嫁為租金,也可以透過配套措施與加強租賃市場資訊透明化加以因應。

當政府認為公設比合理與透明、囤房者是極少數人的行為,不是需要立即處理的問題時,也難怪一方面國際、國內熱錢湧入房市,另一方面民眾也不期待政府會認真合理化房價及居住正義的來臨。

當政府愈打炒房,房價愈高時,在一年一度的勞動節來臨時,勞動朋友或能轉向期待勞動部能積極落實總統蔡英文解決長期低薪的政見,例如通過已送入行政院2年、仍在討論的最低工資法,即使該法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的效益,也不能改善低薪對抗高房價的殘酷事實,但至少能讓勞工朋友在慶祝勞動節時,感受到他們仍是蔡總統「心中最軟的一塊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